高职高专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卫生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将统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分析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医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但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来看,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太令人满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上《卫生统计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从内容形式到授课方法都很单调、乏味;主观原因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学习意义认识不够充分,专业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能充分激发出来。2006年,在护理和临床两个专业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卫生统计学》课程有难度,不好学;42%的学生认为《卫生统计学》实用性不强,学了没用;97%的学生表示欢迎《卫生统计学》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另外,我们还查阅了2006级学生《卫生统计学》试卷,对试卷进行分析如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集中分布在60-80分之间,80分以上和60分以下的人数很少,能看出学生掌握了统计学基础概念和分析方法,从卷面分析来看,综合能力和实践运用方面还明显存在不足,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就有必要进行《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经过严谨、科学的调查研究和考证,制定出教改的方向、目的和具体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根据专业特点设计课程内容。(2)教学形式多样化。(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进度和难度的把握。
[具体措施]
(1)在教学内容上所进行的改革,具体做到了增加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减少了目前已无必要讲授的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和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了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把总体和样本作为分类研究的对象,分别阐述分析方法。
(2)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的改革:借助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实践调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会统计学的原理,建立统计思维模型后,进一步完善统计学的理论研究,然后,再利用卫生统计学理论来解决问题。
表1 2006级临床和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学生卫生统计学考核情况班级 人数 90分以上 80-90分 70-80分 60-70分 60分以下 及格率%临床(人) 41 1 5 11 19 5 87.8护理(人) 67 2 7 21 29 8 88.06
表2 07年秋季临床、护理A、B班《卫生统计学》结业考核成绩P<0.01 差异极显著A班(教改实验班) B班(对照班)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06级临床专业06级护理专业42 65 81.2 84.5 5.1 7.9 41 67 70.2 71.8 11.5 10.8
表3 08年秋季临床、护理A、B班《卫生统计学》结业考核成绩P<0.01 差异极显著A班(教改实验班) B班(对照班)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07级临床专业07级护理专业97 151 81.3 85.0 6.3 8.2 93 154 71.4 72.8 8.9 10.4
(3)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着重考核卫生统计学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不考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
[实施过程]
(1)编写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2)建立对照:选择2个临床专业班级和2个护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对照;
(3)对实验班进行教学改革;
(4)设计考卷和评卷标准;
(5)测试,进行试卷分析,评价教学改革效果。
[结果与讨论]
在07年秋季对护理和临床两专业各设立两个实验班级,A班为教改班,B班为对照班,A、B班由同一名教师讲授,A班按照教改进行,B班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验结果(结业考核成绩)如表2。
总结经验后,重复实验,在08年秋季对护理和临床两个专业各设两个班级,A班为教改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A、B班由同一名教师讲授,实验结果(结业考核成绩)如如表3。
以上的数据充分表达了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够看出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A、B班属同一专业,由同一名教师授课,所以不存在学生专业水平或教师授课能力的差异,因此A、B班之间的差异完全是由于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同造成的,说明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以专业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统计资料,采取相应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达到理性认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热情,还引导学生建立统计思维,科学地处理问题,在夯实理论的同时熟练掌握了统计分析的技能,并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为在将来的卫生工作中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