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统计与标准编制研究
根据科研管理自身特点科研院所科技统计有三大指标体系,即科技投入、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出[1]。科技产出主要是指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统计数据既能客观的反映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又能帮助领导层做出科学决策。
1概述
科研成果统计是科研管理的一部分,是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性调研,收集各种数据或信息,以统计表或报告的形式,反映科研工作成果的活动。成果统计能进一步揭示科研工作的现状[2]和科技的最新进展,能为科研的战略方向提供参考意见和数据支撑。但部分科研单位仅重视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和经费支付进度,对统计工作并不重视。且由于科研成果统计涉及的科研项目、课题组众多,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事、财务、信息、标准化、质量管理等部门都密切相关,再加上科研成果分类不明确、统计原则不一致、反复统计、缺项漏项等情况,科研成果统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数据往往不准确。因此,有必要在科研院所内对成果统计进行院层面的规定,形成一致的统计口径。
做好科研成果统计既需要领导层的支持,又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其中,编制企业标准是固化现有的产品设计、制造、试验等各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技术诀窍,防止知识和技术流失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企业规范化生产和秩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3]。科研成果统计的企业标准可以对科研成果、成果统计方法及统计结果等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定,使成果统计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标准化。某科研院重视成果统计工作,多年来总结年终统计经验,科学的划分了科研成果的分类,借助科研信息系统实现成果统计自动化,进一步通过编制《科研成果统计标准》,规范全院科研成果的数据,避免重复交叉、遗漏缺项。
2科研成果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规则应易懂、科学、合理,统计表格设计应简便、直观、实用,统计指标应全面、规范、客观[4]。这都需要系统的梳理科研成果类型合理划分。某科研院根据自身的科研特色,摒弃了唯论文评职称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评价职工的工作成绩和科研水平。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和分类比选,采用分类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将科研成果分为10个方面的内容,即研究报告、验收/成果评价、获奖成果、论文、著作、标准、工法、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其他有据可查的成果。具体成果类别及等级见表1。
研究报告是指通过鉴定、验收及评审或结题的科研成果报告。
验收/成果评价应为通过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或经其批准的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对基础研究类、应用技术类、软科学类和科普研究类等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指导作用进行验收/成果评价。
表1 科研成果分类科研成果类型科研成果类别分级1研究报告2验收/成果评价3获奖成果4论文5著作6标准7工法8专利9软件著作权10其他验收成果评价国际奖国家级奖省部级奖院奖其他奖SCIEICPCI中文核心其他中央级出版社地方级出版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标准物质其他标准国家级工法省部级(行业)工法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其他国家专利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他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一区TOP二区三区四区著编译著编译制定修订翻译制定修订翻译制定修订一级二级
获奖成果是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各专业部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设立的科技奖励或登记常设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以及各专业机构设立的其他奖励(不包括商业性奖励)。获奖类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院奖及其他奖。其中,国家级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包括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农业节水科技奖、省直辖市科学技术奖等。获奖分级是指实际获得的奖励等级,如“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他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院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3个等级。
论文应为被SCI、EI、CPCI、中文核心及其他正式期刊收录的学术刊物论文。
著作应为经过正式出版部门编印出版的科技著作、大专院校教科书、科普著作等,按照出版社不同,分为中央级出版社及地方级出版社。著作的分类分为著、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