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测的单元模块式整合教学研究以五年级上
何谓单元模块式教学呢?有专家认为,模块式教学是以一个单元内容为单位进行整体构建、谋划思考、系统设计与实施教学,全面关注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建立单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为例,学生已经初步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并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描述统计的结果和进行简要的分析。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所接触到的统计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单式统计表或单式条形统计图,那么面对统计的内容出现两个及以上时,如何把这些数据合并在一个表中呢?这是对统计图表认识的一次飞跃——从单一统计量过渡到多元统计量。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安排为4课时: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与练习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与练习2课时。这样的安排内容相似但又各自独立,练习之间缺乏连通。是否可以将这一单元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建立相关内容的密切联系,将整个单元融为一体,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早就见过复式统计表或复式条形统计图,但大脑中是否有清晰的表象呢?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呢?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我先对五年级上册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抽样,开展前测,旨在通过前测准确地定位学生的起点,确定教学突破点,更好地设计模块整合教学。
前测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摸底调研,“统计”的内容在一到六年级的编排相对分散,对于在四年级上册学习过的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是否还有清晰的表象,对于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否还明确,这是开展后续教学要关注的基本点。第二部分是给出调查结果(多个统计内容),让学生尝试用一张表或一张条形图来描述结果,这一设计旨在了解学生关于复式统计表或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否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找出学生描述结果的困难所在,精准把握教学突破点。
本次前测随机抽取五年级的一个班级,选取15名不同水平的学生以问卷的形式开展,回收有效问卷15份;匿名答题。
通过对前测问卷的逐项分析,得出以下学情:
(1)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能正确辨认图或表(如图1),有13人能正确写出条形统计图的名称,有10人能正确写出统计表的名称,部分学生对于图或表的辨识度不清晰。
图1
(2)学生对于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情况一般(如图2),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准确表述出特点,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特点的描述普遍不到位,还有一部分学生无法体会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用来描述统计结果的特点。
图2
(3)前测第二部分,让学生尝试将4组数据汇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复式统计表或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生活经验。前测结果(如图3)显示,有13人对于复式统计表是有一定表象认识的,但没有学生能汇总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更多地使用统计表来描述统计结果。
图3
(4)当统计情况较为复杂时,学生已能列出复式统计表的基本框架,但多数学生的表头填写不完整或错误,有7人能主动迁移单式统计表中的“合计”项,但没有学生关注到“总计”项。
综上可知,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但经过一个学年,有一定的遗忘。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统计的情境和对统计结果分析的需求,学生对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感知模糊,对其描述统计结果的意义缺乏感知。
为此,可将本单元教学进行如下调整:
1.因学生有遗忘,引起关注——确定教学的衔接点
统计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特点是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没有统计需求的前提,学生是很难自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的,自然对于这部分知识知之甚少。在教学新课时,要适当地接轨已学内容,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衔接过渡,让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能将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上,这样的整合使学生更扎实地获得统计的经验。
2.因学生存疑惑,引发思考——确定教学的难点
在前测中,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统计表,可见学生对于复式统计表并不陌生,但很困惑:表中已经有了“合计”项,为什么还要设“总计”项呢?给定一张统计表,学生会填,但让他们自己绘制一张统计表时,他们往往缺的就是“总计”项,那么教学中就要重点处理好“总计”项的产生,突出“总计”与“合计”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填表、反思检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