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生健康系统亮出成绩单,居民基层首诊率
全市核酸检测日单样本检测能力达74.6万份;居民基层首诊率达51.9%;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张上升到5.90张……
3月2日,2021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的工作成效。
全市核酸检测机构增至249家
去年,本市卫生健康系统按照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手段,16小时精准锁定新发地市场风险点位;利用基因测序手段,准确发现境外输入超长潜伏期感染者和新冠病毒英国变异毒株,顺义、大兴疫情均在两个潜伏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核酸检测机构从疫情初期的75家增至249家,日单样本检测能力达74.6万份,85家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和市区疾控机构均配备快检设备;组建市区两级定点医院救治联合体,迅速重启小汤山医院;成立重症救治专家组,中西医并重“一患一策”精准施治,治愈率99.1%;发布115个防控指引,参加217场新闻发布会,指导全社会科学防控;周密有序组织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至今累计完成765万剂次;首都1332名医疗卫生专业人员驰援湖北。
建成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
本市落实《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655家传染病专科医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及2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实施传染病动态监测,建设覆盖8941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八大症状监测登记系统;整合1014家药店服务信息,建立冷链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及快递等行业人员常态化监测机制;各区均组建一支集流调、溯源、核酸检测为一体的应急队伍;负压救护车增至121辆,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达95%以上;团体紧急无偿献血13.1万单位,占21.3%;建立市属传染病医院分级响应床位储备机制,全市负压病房达1158间;完成14家市属医院17个院区发热门诊提升改造及16家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哨点)设置;推动实施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医药条例,完成传染病防治条例、献血条例立项,发布10项新冠肺炎防疫地方卫生标准;启动首批10家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开展呼吸、重症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新增17个重症医学基地。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就诊
本市全方位推动卫生健康服务管理取得新成就,市属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疏解项目进展顺利,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项目建成投用,朝阳医院东院、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全市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36个紧密型医联体,以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不断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居民基层首诊率达51.9%;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和实名制就诊,发布急诊拥挤地图,开设老年人挂号窗口,建立无健康码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确定10家互联网试点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区扩至7个,互联网诊疗服务机构达92家;完善社会办医政策,社会办医疗机构达5265家;发布《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建立爱国卫生基层组织18.5万个,朝阳区、海淀区获评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乡镇达到37个,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9.4%;完成秋冬季流感疫苗接种262.9万支,同比增加51.8%。加强青少年近视监测和干预工作,完成7.7万例重点慢病高危人群筛查、20万例居民心理健康体检和老年人脑健康体检;推进婚前孕前保健一键预约、一站服务、一证共享,婚检率提升1.8倍;在全国率先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多元保障机制,25个病种纳入保障范围;启动托育机构登记备案和示范性托育机构创建,建成科学育儿基地19个;在全国率先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53家、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50个,建设2家安宁疗护指导中心、9家安宁疗护示范基地。
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张上升到5.90张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过去五年,首都卫生健康系统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疏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力做好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等任务。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从2015年的5.18张上升到2020年的5.90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全面两孩政策稳步实施,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81.95岁提高到2020年的82.43岁,2020年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分别为4.34/10万和1.98‰,较2015年的7.16/10万、2.42‰分别下降39.4%、18.2%。